刘备退位闲趣,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与演变
成语“乐不思蜀”源自于《三国演义》,描绘的是蜀汉后主刘禅在退位之后,沉迷于享乐,忘却了国家的忧患,从而得名,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。
成语典故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在蜀汉建立后,因劳累过度,病逝于白帝城,他的儿子刘禅继位,成为蜀汉的第二位皇帝,刘禅在位期间,朝政败坏,国力日渐衰微,后来,蜀汉被魏国所灭,刘禅被迫投降,被迁往洛阳。
在洛阳,刘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,有一天,他正在花园中赏花,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荣光,不禁感慨万分,这时,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:“主公,您现在如此逍遥,真是乐不思蜀啊!”从此,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。
成语故事
乐不思蜀”的故事,还有一个版本,相传,刘禅在洛阳过着舒适的生活,有一天,他的一个大臣告诉他:“主公,您现在如此逍遥,真是乐不思蜀啊!”刘禅听后,笑着回答:“是啊,我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是神仙一般,哪里还想起那些烦恼的事情呢?”
这个故事传到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、张飞和赵云的耳朵里,他们深感痛心,他们认为,刘禅如此沉溺于享乐,不顾国家大事,将来必定会重蹈覆辙,他们决定向刘备的灵位诉说此事。
在刘备的灵位前,关羽、张飞和赵云跪拜痛哭,诉说刘禅的荒唐行为,刘备的灵位似乎感受到了他们的忠诚,便显灵告诉他们:“你们放心,刘禅的荒唐行为已经让我知道了,我会让他明白,国家大事不能如此懈怠。”
果然,不久之后,刘禅被召回蜀汉,开始整顿朝政,此时的他早已乐不思蜀,难以恢复昔日的雄心壮志,蜀汉在刘禅的统治下走向灭亡。
成语启示
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告诉我们,一个人在享受安逸的同时,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,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才能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,不要因为一时的享乐而忽视了责任,只有把国家、家庭和个人责任放在心中,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。
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,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责任的重要性,在今后的生活中,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成语,做一个有担当、有责任感的人。